空间科学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国际刊号:0254-6124
国内刊号:11-1783/V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9488 人次
 
    本刊论文
失重骨质丢失的中医学病机探讨

  摘 要:失重导致的骨质丢失是影响航天员生命安全及航天任务执行的严重问题。拟深入挖掘祖国医学理论,从天人相应、五行生克制化等角度展开思考,探讨失重骨质丢失的中医学病机演变,为进一步研究合理有效的中医药辨治做出理论铺垫。


  关键词:失重;骨质丢失;中医学;病机


  中图分类号:R228;R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5-0967-03


  ?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idicine Pathogenesis?of Weightlessness Induced Bone Lose


  ?


  ZHOU Peng,HU Shu?min,GAO Xue?min,ZHANG Jian?jun,TONG Hai?ying,FU Qian,YANG Jia?


  (Preclinic Medical College,Beijing Univ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Weightlessness induced bone lose,a serious problem in spaceflight,is dangerous to astronauts, as well as the mission progression. In this paper, the pathogenesis of bone lose induced by weightlessness exposure is discussed in the sight of itraditional Chinese midicine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and universe, and inhibition and generation between five elements. This work is wished to be a base of further study of TCM therapy in weightlessness induced bone lose.


  Keywords:weightlessness;bone lose;traditional Chinese midicine;pathogenesis?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对医学界提出更高要求。由于长久的进化使得人类已经适应地球表面1G重力环境,当航天员暴露在微重力的太空环境中,机体将出现多系统功能失调。其中,失重导致的骨质流失是最严重的变化之一。目前,其机制尚未清楚,同时尚无效果理想的干预措施。面对失重骨质丢失,如何挖掘祖国医学理论,深入分析其病机特点,做出合理有效的辨治,进而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保障,中医药界责任重大。本文拟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五行生克制化论等角度展开思考,结合中医学对骨生理病理的论述,探讨失重骨质丢失的中医学病机演变,并借此抛砖引玉,请各位同道指正。?


  1失重状态


  载人飞船在太空中环绕轨道飞行时,地球对飞船的引力被高速飞行的惯性离心力所抵消,飞船内的一切物体只表现质量,不表现重量,即失去了重量,航天员会感到飘飘然。此时,载人飞船中的一切物体包括航天员都处在失重状态。?


  2失重骨质丢失的表现


  生命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地球表面相对恒定的重力场作用产生适应,机体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生发育都与此重力环境密切相关。当人体突然进入到失重环境中,由于感觉传入冲动发生改变,流体静压消失,血液头向分布,重力肌和承重骨作用降低,导致机体出现种种功能紊乱。骨质的进行性流失,及其继发的骨折和异位钙化危险性增大是影响航天员生命安全与飞行任务顺利执行的最严重的改变之一。


  目前尚不可能得到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直接的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现有的客观资料多反映失重状况下航天员身体的共性变化[1-2]。发病人群:航天员(多为健康中青年男性)及未来的太空旅行者。发病原因:失重。疾病表现:骨钙和有机质进行性流失,骨密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大。伴有食欲不振,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肌肉萎缩性改变;血液头向转移,头胀、头晕、甚至昏厥;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血液黏度增大;心功能下降,血管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性激素水平下降;情志不畅,出现孤独、恐惧、烦燥、厌倦等不良情绪。?


  3失重骨质丢失的中医学病机探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骨枯”、“髓溢”、“腰背痛”等疾病的范畴。失重骨质丢失亦可参考中医学对这些疾病的论治,但更具有其特殊性。这体现在失重骨质丢失不是由于增龄或绝经引起,而是由天地骤变,重力缺失所致,其骨丢失较增龄或绝经来的更快,程度更重。此病前所未有,且看似无证可辨,但穷究经典[3-5],细加揣摩,谨守病机,则能够豁然开朗。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


  综合考虑中医学天人相应观、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论、气血论,参考中医学对骨的相关论述,对失重骨质丢失的病机分析如下。?


  3.1 骨所处周身环境――阴阳逆乱气血失和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又曰“法天则地,随应而动”,《灵枢?岁露》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些论述指出了人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产物,并与自然界遵循共通的规律,人体能够对外界的变化做出一定反应。失重时,时空阴阳发生巨大改变,相应地人体对此变化要做出应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 空间阴阳骤变


  人类世代久居地面,其身体阴阳气血皆已适应地球表面环境的天地阴阳状况,形成一定的体内阴阳稳态。乍入太空,天高地远,天气骤盛,地气骤衰,阳气暴涨,人身难以适应,以致气翻血涌,并走于上,出现血液头向转移,更出现水和电解质大量排出,承重骨骨质进行性流失等阴精不藏的现象,一派阳亢于上、阴脱于下的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又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今所见失重之人体阳气虚亢、阴精流失,正是“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之候,乃人体感太空阴阳之变而做出的自身阴阳调整。然太空阴阳环境与人体平素阴阳状态相去甚远,人于地面千百万年进化所达到的阴阳状态难以短时适应孤高之上的阴阳环境,故体内种种紊乱相应而生。?


  3.1.2 时间阴阳错乱


  在地面上,人体阴阳开阖有序,应正常的昼夜晨昏节律而消长变化,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化、收、藏之生命运动。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则起,至阴而止……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又《素问?阴阳离合论》有“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指出阴阳演化而分三,应六气,合五行,配时空,开阖有序,人体气机方能正常升降出入。然而在太空中,飞行器的绕地运行打破了正常的昼夜节律,长期飞行更打破了季节规律,一时昼夜突变,季节不分,阴阳错乱,人身应之,体内阴阳开阖失常,消长无序,动态平衡被打乱,阴不平而阳难秘,进而身体紊乱丛生。?


  3.1.3 时空阴阳逆乱 人身气血失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张志聪注曰“阴阳之道,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则为气为血”。由于太空环境之时空阴阳运动与人体平素之阴阳稳态反差巨大,人体阴阳感应此种阴阳变化不能骤然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阴阳逆乱,开阖失司。阴阳改变,气血应之。气随阳亢,浮越于上;阴脱血少,燥滞于中。阴阳失序,气机紊乱,始则乱,继则郁,郁而后虚;血随气动,循行不利,瘀滞脉络。最终导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从而身体各生理系统出现种种功能紊乱。失重之初,航天员感到气血上冲,头胀头晕,并逐渐出现心血管功能失调,血循环状态紊乱等情况,正是身体气血失和的结果。?


  3.2骨――土不制水肾精流失


  根据中医理论,肾主骨,脾主四肢,故骨与肾脾关系最为密切。现先将肾脾二者之间及骨的关系略作阐述。其一,后天养先天,脾助肾养骨荣髓。《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明确指出骨由肾所主,有赖肾中所藏精气的充养。又《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进一步指出肾中所藏之精除了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外,还有赖于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而脏腑后天之精充盛与否则直接依赖于后天之本脾土的功能。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指明了脾在五脏中的特殊地位,即土为万物化生之本,脾为脏腑后天之本。故只有后天之本脾气健运,化生充足,才能使“五藏盛”,“泻”精于肾而藏之,使肾精也不断得到充实,从而肾主骨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和不断巩固。其二,脾为肾之主,监制肾主骨生髓。五行之中,承制生化,如环无端,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肾脾之间的关系,如《素问?五藏生成》所言“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主”,化生之主,制之而后生化,故制己者乃己化生之主。生理情况下,脾土制约肾水,使肾水守位,助肾精封藏,恰如堤固流平;制非独制,制后随之以生,由生而化,又资助肾水。在这里,制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无过与不及,保持着相对的稳态。如此,在脾主的有力承制下,肾水方能按照正常的规则运动并发挥作用,使得骨健髓满。倘若中土不振,失于监制,肾水无所畏忌,不守常位,泛溢于外,即相应地表现为骨质的大量溶出和流失。 航天员多是健康中青年男性,肾中先天之精充盛,何以在失重环境下,逐渐出现骨质疏松,性激素水平下降等肾虚衰老性改变,今对其发展演变的机制分析如下。?


  3.2.1 起初――土气骤虚不能制水


  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在长期的进化中,脾胃已适应地面的乾坤阴阳环境,健运不息,布散精微,灌溉四旁,上焦之阳赖之以下济,下焦之阴赖之以上承,如是阴阳交泰,身体安和。太空之中,阴阳剧变,上下不分,中枢不利,脾气壅滞;且孤高之上,天气盛,地气衰,土气骤虚,虚而且滞,既失于充养肾精,又不能制约肾水,以致水寡于畏,泛溢于外,出现体液和骨质的大量流失。脾土在失重骨丢失中的始动作用应之现代医学,在某种意义上或者可以如此理解:人进入失重环境中后,首先是重力肌失去作用,不需要对抗重力维持体位,导致承重骨所受肌肉牵张力减低,应力下降,故而骨质出现失用性流失。骨为肾之合,肉为脾之合,中西医学在此问题上竟是所见略同。?


  3.2.2 随之――肾精泛溢自虚本位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张介宾注“五行之气,各有所制,畏其所制,乃能守位,寡于畏则肆无忌惮,而势极必衰,所以反受其邪”。进入太空飞行的航天员多是身体健康的中青年男性,先天充足,本不存在肾之精气亏虚的问题,然而到太空中却很快出现包括骨质流失在内的诸多衰老性改变,正是因为失重导致上述脾土虚滞的证候,肾水“轻而侮之”,不守本位,发生肾精骨质大量外溢,以致“侮反受邪”,肾之本位自虚。?


  3.2.3 进而――肾气既虚不能帅水


  盖水之所主肾也,在体合骨。骨质乃肾水之精,正常情况下,脾能制水,肾能帅水,肾精骨质方能固守于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今封藏之本当藏不藏,其气自虚,不能自帅其精,进一步加重了骨质外溢。长期飞行所见的航天员骨质随失重暴露时间延续而进行性流失已远不止是起始脾土不制肾水的问题,而更大程度上是肾气渐虚,帅水无力的表现。航天中所见的人体诸多衰老性改变正是肾气亏虚的征象,失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生命规律,使得人体迈向衰老的进程有所加快。?


  3.2.4 结果――肾脾俱虚骨销肢痿


  可见,失重导致骨丢失的病机演化起于土虚不能制水,进而肾水泛溢,虚其本位,最后出现肾气自虚,不能帅水。其结果是脾肾俱虚,先后天不相资助,以致肾不能正常主骨,脾不能正常主四肢,从而骨销髓减、肉痿肢弱,进行性加重。同时失重时体内大环境阴阳气血失调,与脾肾脏腑功能不利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除了导致全身各生理系统功能紊乱外,也在骨质的进行性流失中起了很大作用。?


  4结 语


  对失重骨丢失的研究是航天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到目前为止,失重导致骨丢失的现代医学机制尚未清楚,同时尚无效果理想的干预措施。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坚实的临床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为炎黄子孙的生生不息,华夏文明承传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开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努力挖掘中医学理论,积极开展实践,使中医药学在开创有中国特色航天医学的进程中大放异彩,为增强国力,也为人类不断探索太空提供健康支持。?


  参考文献?


  [1] 沈羡云。失重生理学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航天,2001(9):30-35.?


  [2] 袁明,姜世忠。中国航天医学进展[J].空间科学学报,2005,25(4):273-279.?


  [3] 唐?王冰撰注,鲁兆麟主校。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程士德,王洪图,鲁兆麟。素问注释汇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 唐?王冰撰注,鲁兆麟主校。灵枢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空间科学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空间科学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